从契诃夫《打赌》中的金钱观与自由观看人性
薛佳怡 北京外国语大学
摘要:安东·巴布洛维奇·契诃夫(1860—1904)是俄国著名的小说家、戏剧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以及短篇小说创作大师。他笔下的人物形象生动,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和启发。从金钱、自由以及人性的角度分析契诃夫的短篇小说《打赌》,从不同时期两位主人公对金钱和自由的态度的变化出发,可以揭示他们人性特点,并探索出契诃夫的写作意图和他这篇小说对他同时代人以及现代人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打赌》;金钱;自由;人性
一、简介契诃夫是19世纪家喻户晓的短篇小说大家,他目光敏锐、善于观察,能精确地捕捉到符合他艺术审美的事物并用精练的语言展现给他的读者。他往往运用最平凡的文字,将听到的、看到的普通人的生活故事通过巧妙的手法,创造出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来反映社会现实并引发读者思考。就像有学者曾评价契诃夫的那样:“契诃夫仿佛就是故事的水龙头,只要拧开闸,一篇篇生动的小说或者故事便可以源源不断地为大家呈现出来。”
[1]契诃夫的《打赌》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故事简单有趣却意味深长:故事从一次宴会上的一个打赌开始,历时15年,结局出人意料。那次宴会上突然出现了一个关于刑罚期限的讨论,于是大家的意见各异,年轻气盛的银行家和初入社会的律师各执己见。银行家认为,比起无期徒刑把人折磨死,他觉得还是死刑更符合道德标准;但是年轻的律师则认为好死不如赖活着。于是,他们两个人就一时冲动打起赌来,银行家的赌注是200万,而律师的赌注则是15年的自由。双方签订了契约:15年期间律师不许和人说话,独自一人住在银行家提供的一个小房间,律师可以通过小窗口索要他需要的东西。律师痛苦而孤寂地度过了这15年,终于熬到了最后的期限,他却写信留言给银行家说他愿意撕毁契约,放弃200万。而此时看到信的银行家已濒临破产准备杀死律师以挽回损失。律师的毁约保住了银行家的200万,也保住了律师重获自由的生命。
从小说讲述的故事可以看得出,15年的时间足以改变一个人的人性,“而这看似一场关于死刑和无期徒刑的赌约,实则是一场关于金钱和自由的博弈”
[2]。本文即先分别分析两位打赌主人公这十五年间在对金钱和自由的观点上的变化,以及促成这些变化的根本原因,从而探索出一些改变人性的其他重要因素。
二、律师的“两观”之变(一)年轻的时候
15年前的宴会上,律师只有25岁,是个初出茅庐的职场小白。他一时兴起,被银行家所激,就和银行家打起了赌。银行家刚开始打赌5年,但是律师年轻气盛,为了表明自己的立场和决心,一口气把5年提高到15年。那时候的律师应该是刚独立不久,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也没有像银行家一样已享受过世间所谓的幸福生活。在他眼里,15年的时间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数目,他年轻,赌得起。但是200万对当时的他这样一个刚入职场的人来说是一笔巨款,是一个能让他一夜暴富,从此高枕无忧的数字。很显然,对当年的律师来说,金钱的价值远远大于自由,于是他选择用自己的时间和自由换取银行家的200万。
(二)15年间和15年后
律师的赌注是自由,在打赌的十五年间,他不被允许同任何外界的人接触,只允许有一样乐器,可以在小窗口传递纸条写上所需之物。虽然冲动打赌的时候显得满不在乎,但是要真正实施起来,这对于年仅20多岁,刚进入社会渴望交际的年轻律师来说是一件可怕的事。刚开始监禁的第1年,他便已经感到孤独烦闷、痛苦不堪。他没日没夜地弹着唯一的乐器——钢琴以排解心中的孤寂。第2年他开始读古典作品,他已经厌烦了弹琴,开始试着读书。第5年他又开始弹奏,并开始要喝酒,他开始写东西,但是写一会儿就又很快撕碎。从第6年的下半年开始到后来的4年间,光语言、哲学、历史领域的书就给他买了600册。后来又用1年时间读《福音书》和其他神学著作,最后2年不加选择地又读了很多书。
契诃夫在给被监禁律师的各种生活必需品中悄悄地加进了“书”,这平平常常的一个字,像是一粒种子,在囚徒枯燥乏味的生活里发芽、成长,彻底改变了律师的人生,也令后来的故事发生巨大的转折。阅读是孤独人的精神食粮和心灵慰藉,加上律师在监禁期间的阅读都是建立在自我需要的基础上的,完全没有一点功利的成分,精神上也是轻松的。而这种阅读对人的影响效果也应该是最佳的。
在这篇小说中,契诃夫运用大量的篇幅详细描写了年轻律师15年的状态和读书的过程,使得律师最后的变化令人信服。监禁的第1年,他一开始习惯不了孤独,便看一些娱乐性质的书,比如“情节复杂的爱情小说、侦探小说、神话故事、喜剧等等”。而且他选择的是“情节复杂的爱情小说”,因为那种公式化的、民间童话故事式的爱情小说显然不能慰藉他那颗孤独寂寞的心。第2年,他只要求读古典小说。第5年则不看书,开始写一些东西,还经常自言自语和哭泣。这些反应是因为阅读使他有了思考,有了和人交流思想的强烈渴望,他疯狂地写就是想表达,想交流。但是赌约限制了他交流的可能,所以他只好把写出来的东西撕毁,这让他痛苦不堪,只能自言自语、暗自哭泣。
律师从第6年开始“热衷于研究语言、哲学和历史”。可见律师开始进入自己读书的佳境,他想在读书道路上更进一步。掌握了语言、逻辑、哲学和历史等基础知识,才能阅读和思考更高层次更广范围的知识和学问。在后来的4年间,律师读了近600册书。在他痴迷于读书期间,他给银行家写信,拜托他通过鸣枪肯定他写的6种语言没有一点错误。并告诉银行家他从书中得到了“巨大的非人间所有的幸福”。律师用自己的智慧巧妙地获得了一次与外界“交流”的机会,自豪感得到了满足。
到了第11年,整整一年,律师只读一本《福音书》。后两年又读了一些其他的神学著作,他想从中找到心灵的寄托和信仰。《福音书》应该是耶稣信徒入门的必读书,寻找心灵的归宿,是读书思考到达的一个较高层次
[3]。到最后两年,律师到了“不惑之年”,他的阅读又发生了改变:囚徒读了许多书,完全不加选择,内容涉及各个学科领域。
从上面这个书目的选择和阅读过程来看,契诃夫无疑对“自由阅读”的过程进行了一番思考,做过相应的探究,所以他才能描述出律师在15年的阅读生涯中经历的思想痛苦:从很肤浅的快乐到很深刻的感悟;从人性、道德到绝望、深渊,走累了,又可能折回重新感悟,然后再前进
[4]。
在快到期限的前一天晚上,律师在写给银行家的信上描述了自己这些年读过的书和他从书中体会到的快乐。并且表达了对人间一切幸福和智慧的藐视和严厉批判。律师似乎猜到银行家会对自己下毒手,已经看透银行家及其同类人的虚伪,所以才坚决地说出:“我不想了解你们。”很明显,律师最后的阅读已经达到了伦理思考的高度。是书籍让他看清了一切,懂得了金钱社会的虚伪,明白了精神的自由才是人类应该追求的真正的自由。于是他宣布了最后的决定——放弃200万,主动毁约,义正词严,也挽救了自己的生命。
三、银行家的“两观”之变(一)年轻的时候
这场打赌一开始就是银行家提出的,并且当年首次提出时,银行家扬言要用200万赌律师5年的自由。因为他和年轻律师正好相反,15年前的银行家财大气粗,娇生惯养。在他眼里,200万可能真的不值一提,一时兴起随便和别人打个赌就花出去200万。但是自由就不一样了,他一开始主张死刑比无期徒刑更符合人道的时候就表明了他的态度:与其把人慢慢折磨死,还不如直接处死一了百了。可见在他眼里身体的自由更重要,甚至比生命还重要。因为作为有钱人的银行家已经尝遍了人世间的乐趣,已经完全习惯了奢华的生活,把他关在监狱里让他孤独终老还不如直接要了他的命。他一开始打赌的时候就只是说5年赌200万,这和律师一口说15年形成鲜明的对比,两个人对于金钱和自由孰轻孰重的天平也显而易见。
(二)15年间和15年后
契诃夫在打赌的15年几乎没有写到关于银行家的消息,只是在描写律师的行为的时候侧面反映了一些银行家的情况。在这15年里,银行家除了把关律师的房子的钥匙放在保险柜,不让他见任何人之外,对律师也算很不错。他给律师提供乐器、酒,满足他的要求给他买了上千本书籍;甚至答应律师的要求:请专家看律师写的文字并鸣枪给他信号等等。
但是15年对银行家来说很快就过去了,而银行家除了不再年轻之外,还面临破产的危机。眼看打赌的期限快要到了,他开始后悔自己当年的冲动行为,害怕偿付给律师200万会导致自己直接破产。于是他想杀死可怜的囚徒,以便挽回即将失去的200万。此时在他的心里,显然金钱是比自由和生命更重要的东西,他宁愿践踏别人的生命也不愿遵守约定偿还那200万的赌注。
然而,当他走进关押律师的小屋的时候,他看到了衰老可怜的律师写给他的一封信,信上表达了律师对人间各种幸福和智慧以及金钱的鄙视,并表示自己愿意主动毁约,放弃200万。读完信后银行家亲了律师并含泪走出小屋,并且在夜里激动流泪难以入睡。这里的眼泪有三层含义:一是他看到律师的领悟,再对比自己竟然为了钱准备杀害律师,因此他感到懊悔不已,对比之间显示出律师的高大和自身的渺小,使他很惭愧;二是律师主动违反契约中体现出来的“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基督教思想感动了他;第三也是本文笔者认为最重要的一点,他庆幸不用费一点劲就保住了200万——这一点可以用律师走后银行家的反应来证明:“为了杜绝无谓的流言,他取走桌上那份放弃权利的声明,回到房间,把它锁紧保险柜里。”银行家怕别人看到律师的声明,怕流言推测是银行家不愿支付给律师200万而故意制造的假的声明或者是银行家逼迫律师,所以他把声明信锁起来,就当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自己还能心安理得地享受生活。那一刻的悔悟和感动也许也会随声明信被永远地尘封在保险柜里。
四、比较和总结从以上分别对两位主人公的金钱观和自由观的变化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律师的改变可以说是人格的升华,而银行家“两观”的变化只是源于拥有的钱财的多少,甚至在最后他企图为了200万残害律师的生命,所以他的人格是倒退的。而这两人在十五年间如此不同的变化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读书——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律师通过15年的阅读,他的精神修炼已经达到“藐视”常人们眼中一切所谓“人间幸福”的地步,包括人人渴望的自由、生命、健康。人的需求是有层次的:到达了上一层,会淡化下一层的需要。最低层次是生存必需品,最高层次是追求理想的实现。当他通过读书、思考,到达追求精神层面的时候,自然就视金钱为粪土了。对那200万,律师曾经“想望它如同想望天堂一样”,15年后,他已经开始藐视金钱,因为他拥有了比金钱更珍贵的东西。读到这里,隐隐中已让读者的心理受到某种崇高的指引,不由得会在道德上鄙视、谴责银行家的丑恶灵魂,同时会赞赏律师在精神上的升华和最终明智的选择:这个选择令自己躲过了一场毁灭性的灾难,也让银行家能继续“体面地”和“心安理得地”生活下去。《打赌》用“赌注”和“自由”嘲弄了人性和金钱的关系。“在这种微妙的关系中,有的人恍然大悟,追求真正的人性,得到了人格的升华;有的人则像银行家一样,执迷不悟,依然生活在名利的牢笼中。”
[5]15年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很宝贵,人生能有多少15年呢?我们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如果给我们200万,让我们在小房子里与世隔绝15年,我们能不能坚持下来呢?会怎么度过这些年,又会不会最后接受这200万呢?这些问题的回答也能明显地体现我们的人性。年轻的律师坚持了15年,快到期时他放弃了200万的赌注,选择了自由,这时他得到的不仅是身体上的自由,更是精神上的自由,他用15年的时间让自己的心灵得到了救赎,不再受世俗物质的影响,这是很难得的。人一生中总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选择物质财富还是精神财富,选择善良还是邪恶,这都能体现我们的人性。《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的天性都是善良的、都是相近的,后天的习得才造就了一个个不同的人。所以,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里,当我们偶尔迷失方向时,不妨慢下脚步,像律师一样,读一些自己喜欢的书,静心思考,重新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方向。
参考文献[1]董大庆.浅谈契科夫笔下的“小人物”[J].青春岁月,2011(22):34.
[2]沈敬怡,梁灿.“契诃夫《打赌》浅析”[J].考试周刊,2016(51):20.
[3][4]娄旺达.赏析契科夫《打赌》的批判现实主义锋芒[J].
明日风尚,2017(11):398+394.
[5]李京艳.生命的价值:浅析契诃夫短篇小说《打赌》[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3(5):93-94.
作者简介:薛佳怡(1995—),女,汉族,甘肃平凉人,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论与文化研究。